包括冷鏈在內的合理流通方式對于食品安全意義重大,但是目前冷鏈建設的現狀并不完全令人滿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冷鏈物流起步相對較晚,還存在基礎薄弱、一體化程度不足、第三方物流缺位等問題,農產品冷鏈流通率、產后損失率等與發達國家均有較大差距。
新《食品安全法》促進冷鏈物流發展
根據《通知》的工作安排,將要推動制定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糧食法和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農藥管理條例、畜禽屠宰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同時還要將食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全面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社會管理綜合治理考核范圍,考核結果作為綜合考核評價領導班子和相關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
我國早期的冷鏈物流是以冷藏物流的形式出現的,始于上世紀60年代,相較于國外發達國家冷鏈的發展,國內冷鏈的發展時間還很短。進入到21世紀后,電商多批次小批量的貨物特點以及人們對于飲食品質和安全的更高要求帶來了冷鏈物流的巨大市場需求。
新版《食品安全法》的實施,將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冷鏈物流體系整體發展和提升。促進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投入,提升產業產值,預計到2020年冷鏈物流市場可迅速上升至4000億元。
標準化與落地化齊頭并進
目前,來自監管層面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強,權責逐漸細化。在《食品安全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都針對物流、運輸環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中,農業部負責食用農產品從種植養殖環節到進入批發市場、零售市場或生產加工企業前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其進入批發市場、零售市場或生產加工企業后則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負責監管。在冷鏈化、標準化的大趨勢之下,為了適應目前經濟發展的狀況以及農產品物流的特殊需求,應該出現更多因地制宜的方式和配套技術來促進冷鏈物流的發展。
提升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能力
要保證農產品在運輸環節的質量,不僅要在運輸環節下工夫,同時要提升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能力,保障生鮮農產品進入物流環節前的高品質。
農產品加工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環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是保證國民營養安全健康的民生產業。為此,中央財政自2012年開始啟動專項資金投入農產品貯藏加工環節,用于示范推廣初加工技術裝備,目前在馬鈴薯、蘋果、胡蘿卜等多個產業中已取得了顯著效果。
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很多技術的應用也對農產品運輸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目前研發了一種新型的蔬菜類休閑食品精深加工技術,這種技術與目前普遍采用的烘干和冷干技術不同,能夠完整地保持蔬菜水果的外形和大部分營養,同時效率更高、耗能更低,經過這樣加工過后的蔬果就可以得到長時間的貯存。